新学期骑宜骑出行入驻两所高校,为高校师生出行带来便利

发布日期:2025-09-05

2025年秋季新学期伊始,骑宜骑出行的“高校运营版图”再次扩张——正式入驻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与哈尔滨华德学院。

在近两年内,这已是骑宜骑接连落地的又一批校园项目。此前,从云南民族大学、安徽科技学院,到昆明医科大学等等,骑宜骑出行服务逐渐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师生的日常选择。表面上,这是一次简单的点位拓展,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骑宜骑出行在校园出行场景下的独特打法:通过车辆定制化、精细化运维,让师生出行更便捷,同时帮助校园管理部门提升效率。

也正是这种“卷”细节的方式,使骑宜骑在校园出行领域逐步形成差异化优势。

 

微信图片_20250905085613_512_69.jpg


一、先把路铺给师生:定制化,解决出行中的真实差异

在校园出行场景里,没有哪两所学校是完全相同的。

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位于贵阳市,占地面积 1,047 亩。整体地势虽然平坦,但一到早上上课,学生们就会真切感受到贵阳特有的丘陵起伏。“坡”几乎成了校园的日常记忆,也因此,校内的非机动车和自行车数量并不多,许多同学多选择步行。

哈尔滨华德学院则是另一番景象。校园占地 934.5 亩,坐落在高纬度的东北城市。零下十几度的冬晨,是学生们最鲜明的季节印象。对人而言是刺骨的寒冷,对车辆而言则是严苛的考验:电池掉电快、启动困难、充电充不进。

不同的地形、气候与通学路径,决定了学生最直观的出行差异。骑宜骑出行在这两所高校的投放,正是一次针对“差异化场景”的实验。

在贵工商,针对“上坡喘、下坡怕”的痛点,骑宜骑出行引入了动力增强版的共享电单车新车型。通过扭矩调校和爬坡算法,骑行在长坡段更加轻松;在下坡路段,半坡自动驻车与陡坡缓降技术则让速度和安全同时得到保障。

在华德,为应对冬季常见的“充电充不进”“刚出门就掉电”等问题,骑宜骑出行共享电单车则采用了低温保护技术的电池,保障电池在严寒中仍能稳定运行。未来,还将为师生配备防风覆件,在骑行过程中,手部和身体在寒风中也能得到更好保护。

 

微信图片_20250902092927_14_260.jpg


差异化不仅体现在车辆配置上,也延伸到服务细节。

骑宜骑负责人表示:虽然所有措施都在《骑宜骑放心标准 100 条》的既定规范之内,但考虑到不同校园的特殊环境,他要求运维团队做出针对性加强。

在贵阳,运维团队需要提升刹车系统与陡坡缓降技术的检修频率,确保坡道骑行的安全;在哈尔滨,重点则放在电池健康管理上,通过加密电池检修频次来应对低温环境下的掉电和损耗。

两所高校的师生来说,这些动作并不可见,他们只感受到“随时有车”而对骑宜骑运维人员而言,巡检、换电、保温、调度,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省略。

微信图片_20250902114200_17_260.jpg

二、再把秩序交还校方:智能化,帮助管理从“人海战”走向“数据面板”

对学生而言,几分钟的差别足以改变每天的节奏;对校方而言,秩序是否稳定,才是能否安心的关键。

近年来,除了共享电单车之外,不少校园里还有数量庞大的自有非机动车(学生电动车、摩托车等),无序停放逐渐成为校园交通治理的“老大难”。

包括:私人电动车随意停放,校门口乱作一团;“飞线充电”带来安全隐患;课间和饭点,主干道拥堵,安保只能靠人工维持;后勤、安保、物业等多部门各自为政,信息不同步,效率低下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骑宜骑出行联合高校开始探索协同治理机制——不是简单地“一刀切”,而是通过技术手段,让非机动车分类管理、分批治理。

以安徽科技医科大学为例,在提供共享电单车服务的同时,一套“校园非机动车管理助手”平台也同步运行。学生通过小程序自主登记车辆信息,包括车型、车牌、所有人姓名、班级、学院等;每一辆车对应一个电子车牌。

以前需要人工实地排查的车辆,现在学校后勤部门打开数据面板,就能看到车辆进出、违停热力,而一旦发生违停,一线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快速溯源,平台会自动向学生推送挪车提醒。同时系统还引入了“违停扣分 + 黑名单”机制。连续违规的用户,将被限制重新登记新车入校,从而倒逼学生增强守规意识,

电子围栏、数据可视化、工单协同……这些平台化能力把“便利”和“秩序”绑在了一起,让高校共享出行不再只是把车丢进校园,而是连同规则与流程一并带入。

微信图片_20250905085608_510_69.jpg

结语:贵州工商与哈尔滨华德的入驻,只是骑宜骑出行高校版图上的两笔,但足以映照出一个核心:校园出行的关键,不在于车的数量,而在于它是否真正融入了日常——顺应地形与气候,贴合学生的节奏,也与校方的治理逻辑同频。

这正是骑宜骑在校园场景中的坚持:把简单留给学生,把秩序交给校方,用一辆辆骑宜骑共享电单车,搭建起更长久的信任与共识。


合作留言
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回复
立即
咨询
联系我们
24小时服务热线
400-606-8137
在线咨询 微信
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
合作留言 返回顶部